近公司体检,老张的心电图报告上出现了"ST段改变"几个字。护士建议他去心血管内科看看,他却摆摆手:"不就是偶尔胸闷嘛,谁还没个不舒服的时候。"结果三个月后,他在加班时突然心绞痛发作,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。主治医师看着他的检查报告直摇头:"要是早点来检查,就不用放支架了。"
这样的故事在心血管内科门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,相当于每10秒就有1人倒下。但令人心痛的是,80%的心脏骤停都发生在医院外,很多患者次发病就是生死考验。
1. 胸闷气短:像胸口压着块大石头,尤其是爬楼梯、搬重物时加重,安静休息能缓解。李医生遇到过一位患者,总把胸闷当胃病治,直到有买菜途中突然晕倒,才发现冠状动脉已经堵了90%。
2. 不明原因牙痛:那种说不清具体哪颗牙疼,带着左肩发沉的感觉。去年有位50岁的会计,反复牙痛三个月,后在口腔科医生的建议下来心内科检查,结果发现是典型的心绞痛放射痛。
3. 半夜憋醒:平躺时感觉呼吸困难,需要垫高枕头或坐起来才能缓解。这可能是心脏功能减退导致肺部淤血的表现,近接诊的刘阿姨就是这个情况,及时治疗避免了心衰加重。
4. 突然出冷汗:没有剧烈运动却大汗淋漓,伴随恶心感。急诊科的护士说,很多心梗患者送进来时,衣服都能拧出水来。
5. 脉搏"乱跳舞":正常心跳是"咚-咚-咚",如果变成"咚--咚咚-咚",或者突然心慌得要跳出嗓子眼。32岁的程序员小孙就是在熬夜赶项目时发现这个问题,动态心电图捕捉到了危险的室性早搏。
6. 小腿一按一个坑:下午脚踝肿胀,手指按压后凹陷久久不。这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,就像张爷爷的情况,及时利尿治疗防止了病情恶化。
次去心血管内科不用紧张,医生通常会从基础的检查开始:
• 心电图:20块钱的基础检查,能发现心率失常、心肌缺血等问题。就像给心脏拍张"快照",虽然简单但非常重要。
• 心脏彩超:相当于给心脏做"B超",。能看清心脏大小、瓣膜开合、血流速度,陈医生靠它发现了不少无症状的心脏病患者。
• 冠脉CTA:给心脏血管做"CT",需要注射造影剂。放射科的老常说,这项检查就像给冠状动脉做高清地图,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。
• 动态血压监测:背个小盒子记录24小时血压变化。心内科护士站常说:"这位患者,洗澡时记得把仪器包好。"
1. 吸烟者的心脏在"吸毒":每吸一支烟,冠状动脉会痉挛30分钟。心导管室的医生见过太多年轻烟民的心脏血管像老树皮一样粗糙。
2. 久坐等于慢性:连续坐4小时,下肢血流速度减缓50%。建议每1小时起来3分钟,就像心内科医生们自己坚持的"查房运动法"。
3. 熬夜熬的是心血:持续睡眠不足6小时,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8%。病房里42岁的企业高管林先生就是血淋淋的例子。
4. 压力大的时候心脏在哭:长期处于状态,体内的应激激素持续偏高。心理科和心内科联合门诊发现,焦虑症患者的心脏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的3倍。
心血管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突然发现的。当身体发出警告信号时,千万别像文章开头的老张那样硬扛。及时到正规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,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。记住,好的治疗时机是昨天,其次是现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