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牙时牙龈出血?吃东西总觉得牙齿松动?这些可能是牙周炎发出的信号。作为成年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,牙周炎早期往往被忽视,等到疼痛难忍时,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会大幅增加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悄悄伤害牙齿的"隐形"。
很多人刷牙时看到血丝,反应是"牙刷太硬"或"用力过猛"。实际上,健康的牙龈在正常刷牙时不会出血。牙龈出血是牙周炎早期的典型症状,意味着牙龈组织已经出现炎症。如果放任不管,炎症会逐渐向深层发展,终支撑牙齿的牙槽骨。
除了出血,这些症状也要警惕:牙龈颜色变深红、口臭持续不消、牙齿敏感冷热、牙齿看起来"变长"(其实是牙龈萎缩)、吃东西使不上力。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,都建议尽快就医检查。
口腔里的细菌是罪魁祸首。当我们没有清洁干净牙齿时,细菌会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。如果牙菌斑不及时清除,就会钙化变成牙结石,这些坚硬的小石头会持续刺激牙龈,引发炎症反应。日积月累,牙龈与牙齿之间的"口袋"越来越深,给更多细菌繁殖空间,形成恶性循环。
以下人群风险更高:长期吸烟者、糖尿病患者、孕妇、佩戴矫正器的人群、有家族病史者。另外,精神压力大、免疫力下降时也容易加重病情。
很多人觉得"不就是牙龈发炎嘛"。实际上,牙周炎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。当炎症牙槽骨达到一定程度,牙齿就会像大树失去土壤一样逐渐松动脱落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口腔炎症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,增加心脏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。
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,四十多岁就开始掉牙,只能靠假牙或种植牙功能,不仅花费大,治疗过程也更复杂。其实如果能在早期干预,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控制住的。
预防胜于治疗,日常护理要做到:每天少刷牙两次,配合使用牙线;每半年洗牙一次;戒烟限酒;控制血糖。已经出现症状的,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。
常见治疗方法包括:超声波洗牙去除牙结石;龈下刮治清除深层菌斑;者可能需要牙周手术。治疗后定期复查很关键,医生会评估情况并给出后续护理建议。
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——其实牙缝本来就存在,只是之前被牙结石填满了。
"治疗一次就能"——牙周炎需要长期管理,就像高血压需要持续控制一样。
"牙龈萎缩能自己长回来"——已经萎缩的牙龈组织不可逆,早治疗才能避免继续恶化。
后提醒大家:不要等到牙齿松动才着急。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,才能守护好这口陪伴我们一生的牙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