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前躺在手术台上时,我根本没想过轮廓手术会给我带来这么多改变。当时身边朋友都说我疯了,毕竟那会儿已经35岁,早过了为脸型焦虑的年纪。但现在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要说后悔吗?其实更后悔的是当初选医生太草率。
做完手术半年后,有次吃饭突然发现咬不动核桃。不是骨头没长好,而是下巴右侧总像隔了层棉花。主治医师轻描淡写说这是正常神经反应,到现在五年过去了,阴雨天那种细微的麻木感还是会冒出来。后来认识几个也做过轮廓手术的姐妹才知道,他们找的医生会在术前明确告知神经损伤概率,有的甚能用3D模拟展示截骨路线。
原本以为削骨后脸小就万事大吉,没想到术后第二年就发现下颌线不如以前紧致。了皮肤科才知道,大面积剥离软组织确实可能加速松弛。好在后来定期做射频保养改善不少,但要提醒的是,30岁以上做轮廓手术真得把皮肤养护预算也考虑进去。
有次出差过安检被拦下来三次,后掏出手术证明才放行。医生当时说钛钉不影响生活,但没人告诉我会和金属探测器产生反应。不过比起这个,更实际的影响是再也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,这点希望准备做手术的人都能提前知晓。
当年我在某整形医院做的全套轮廓手术花了8万6,包含下颌角+颧骨内推。后来表妹在省会医院找医师做类似项目,整体费用少了近2万。但要说服务体验,私立机构确实更周到——单是术后那半个月的VIP病房和营养餐,就值回部分差价了。
要看医生资质,别被那些"韩国进修"的头衔唬住,认准卫健委官网可查的执业范围;第二问清楚修复方案,我认识的姑娘就有因截骨过度需要脂肪填充补救的;第三准备好少3个月的期,那些号称两周消肿的看看就好。
现在偶尔摸到脸上那些细微的骨节凹陷,反而觉得挺真实。轮廓手术确实让我变得更上镜,但要说庆幸的,是当年虽然冲动却没选那些号称的诊所。毕竟在脸上动骨头这种事,省下的钱可能以后要加倍还给修复科。